梆子迷-河北梆子大全,河北梆子全剧选段,河北梆子MP3下载

第三届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

她是一位河北梆子名家

她的一口好嗓子令人称羡不已

她的拿手戏《陈三两》红遍全国

她被人赞为“金喉三两彩满台”

她就是第三届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惠云

张惠云

>>>>出身梨园世家对唱戏情有独钟

1941年农历三月初三,迎着春雨,顶着春寒,一个小生命降临了,她哭得那么响,闹得那样欢。

“给闺女起个名吧。”母亲躺在门扇搭的床上小声说。

孩子的父亲张俊芝想了想:“孩子生在这山西运城,就叫张运花吧。”

从此,小运花跟着爹妈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戏班。她不满8岁就咿咿呀呀地学着唱,摇摇晃晃地学着扭,还知道见什么人唱什么词,见了演莫稽的长春就唱:“我一棍子打出你豆汁来!”见了演陈世美的玉亭就唱:“不铡你陈世美我不姓包!”学啥像啥,戏班里谁见谁喜欢。

张惠云

运花7岁时随着爹妈搭戏班,顺着运河往南赶台口。那时候唱梆子的演员越来越少,张凤仙唱的几出梆子戏还挺红,就是出出戏都有娃娃生,没人演。运花的表叔王云楼就教运花,先教会了《三娘教子》的薛倚哥。八月十五赶到泰安,头天打炮,开场戏就是《三娘教子》。表叔给运花扮上戏,运花头回上场,气不喘心不跳,上场一唱,调门儿又准,嗓子又亮,头一句“薛倚哥在南学懒把书念”就来了满堂好。拉大弦的场面大爷也铆上了劲儿,四句【二六】唱完,锁板台下好声不断。运花下场到了后台,这个夸有出息,那个说是块材料,运花心里美透了……从那以后,表叔又教了运花《芦花记》里的闵子骞、《金水桥》里的秦英、《汾河湾》里的丁山等,娃娃生活儿都叫运花给顶了。


7岁首次登台,所演的《三娘教子》便产生轰动;8岁时,在安徽蚌埠演《女起解》连续两个月,这个小“苏三”红遍了码头


戏班越往南走,梆子越不吃香,戏码儿都换成了京剧。运花没戏唱,憋得受不了。正好表叔在教她闺女《女起解》,运花便一回不落地跟在一边学。一天,表叔高兴了,说:“花儿,调调那段【西皮流水】表叔听听”。

运花等过门一完,张口就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运花不慌不忙,唱得板是板,眼是眼,调是调,味是味。表叔听完高兴了,一拍大腿喊了声:“齐啦!”扭头就对运花妈说:“嫂子,下台口是蚌埠,那是个大码头,我正愁没硬戏码儿招座呐。这回齐啦!快扯上几尺大红布,给花儿做身罪衣罪裙,我陪着花儿来崇公道,蚌埠头天打炮,开场戏就拿这出《起解》说事啦。”

到了蚌埠,头天打炮,妈给运花扮上戏,左叮咛,右嘱咐,生怕运花唱砸了,表叔扮的崇公道也铆上了,在场上一嗓子:“苏三出监呐——”把台下都镇住了。

“苦哇——”运花在“帘里”一“搭架子”,台底下听着像小孩声,都愣了,运花不慌不忙踩着鼓锣点子上场,台下都惊呆了。等运花张口一唱,台下可就“炸”啦。本来嘛,这一大一小,个头差半截,就够抓人的了,再加上运花唱、做、念规矩地道,穿上新做的罪衣罪裙干净利索,还能不红?这出《起解》从头演到尾,台下好声不断。

接着,表叔又给运花说了《鸿鸾禧·拜杆》、《骂殿》两出戏。这三出戏轮着演,天天是运花唱开场码儿。运花越唱越红,戏班在蚌埠唱了两个多月没撤座,码头传开了:“从北边来了个小坤角儿,唱是唱,做是做,没得挑!”那时运花才刚刚8岁。


>>>>“运花”改名“惠云”

家乡解放了,运花随爹妈回到了河北新乐县,1950年加入了冀中九分区的一个剧社。这个剧社京剧、梆子、评剧都演。运花先跟刘银华老师学京剧,学了《拾玉镯》,练了花旦的身段、白口;又学《宇宙锋》,练了青衣的唱工、做派;再学《打焦赞》,练了刀马旦的武功。三出戏学完,基本功打下了厚厚的底子,“小嗓”(即假嗓)练得又脆又亮。拉京胡的老师说:“听运花这口唱,真像吃冰糖疙瘩!”

评剧主演赵佩云早就喜欢运花,硬是把运花要了去学评戏。《打狗劝夫》、《小姑贤》、《王少安赶船》,运花连着又学了几出评戏。评戏唱腔全用“本嗓”(即真嗓),又讲究“喷口”有劲儿,咬字清楚,运花学了这一年评戏,本嗓练得又宽又厚又亮堂,咬字也练出了功夫。赵佩云老师夸赞说:“唱什么什么好,哪功嗓都好听,往后比你妈还得强!”

运花14岁时,评剧队要划归曲阳县,母亲硬是把她留在身边又学了梆子。自此,运花正式加入了定县河北梆子剧团。

张惠云

焦庆云老师会戏多、教戏严,他看运花条件好,嗓子没边,又肯下功夫,当时就料到运花早晚得出名。焦老师一年间就给运花说了《王宝钏》、《王春娥》、《秦香莲》、《蝴蝶杯》、《断桥》、《拣柴》等十几出看家戏,运花唱、做、念样样学得扎实、地道。运花还有一绝,上场演什么也不发怵,场上缺什么角色,她扮上就敢演,就连《乌盆记》中的孙小二、《调寇》中的大太监等丑角她都演过。

到1955年下半年,运花个儿长高了,基本功也扎实了,一连排了《青山英烈》、《三拜花堂》、《白蛇传》、《宇宙锋》等十几出戏,在团里挑起了大梁。几年间在河北、天津、北京、东北、山东各地演出、走一处红一处。

1959年,运花到东北演出,旧历七月七前排出了《牛郎织女》,运花演织女,在大连一天三场,场场爆满。

不久,剧团赶到沈阳,省里来了调令,调运花到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当时运花正一天三场顶着唱,离不开,直到10月才跟省里派来的同志到了北戴河。

张惠云

在北戴河,运花汇报演出了《秦香莲》、《藏舟》、《断桥》三出戏。领导一听她的嗓音“脆、亮、甜、刚”都占全了,就安排她跟前辈名艺人刘香玉学《夜宿花亭》。《夜宿花亭》是刘老师的拿手戏,唱腔十分丰富,演唱很吃功夫,40分钟的戏一唱到底。刘老师一字一句地细心教,运花一板一眼地专心学,足足磨了两个月。到演出那天,省委领导来了十几位,他们除了审查新戏外,更主要的是看看调来的新演员到底怎么样。

运花从6岁登台,还不知道什么是紧张,这一回她可尝到了紧张的滋味,候场时心一个劲地跳,手也一个劲地打颤。刘老师见此情景,先给运花端来一碗茶,又小声跟她说:“我坐在台口那儿给你壮胆,放开嗓子唱!”运花这才松弛下来。

幕内一句【导板】唱完后,运花随着【大头板】过门上了场。接着是吃功夫的【大慢板】、【苦相思】。运花唱的高音脆亮、低音浑厚,有柔有刚,起伏跌宕。唱完这句,省委领导带头鼓掌,这掌声使运花心里有了底,胆子一壮,嗓子更痛快,两大段唱腔下来,台上台下看戏的人都笑容满面,戏演红了。

张惠云

演出结束后,领导上台接见了全体演员,对运花又表扬又鼓励。运花这时可没有忘记把辛勤培养她的刘老师搀到台上,壮着胆子向领导说了一句:“这都是刘老师,是刘老师一字一句教出来的!”一位副省长还提议给运花改个名字,经商量把“运花”改成“惠云”,张惠云这个名字就随着《夜宿花亭》传开了。就是这样一出两个角色、40多分钟的小文戏,张惠云一直唱到今天,久演不衰。

1964年,张惠云与一批戏曲艺术家赴北京演出,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观看了演出,并在结束后接见了参演艺术家,张惠云就在其中。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刚刚20岁的她抑制不住内心的起伏。 “当时周总理和我握手,说我们唱得很好,还亲切地问我多大了,当时太激动了,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答的了。”时隔半个多世纪,张惠云仍难掩激动和兴奋。

>>>>舞台上的“梆子”名角生活中的坚强女人

在张惠云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扮演过的角色数不胜数,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能直击观众“麻骨”,入木三分。例如《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夜宿花亭》中的张美英、《陈三两》中的陈淑萍、《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等。  

张惠云回忆,有一次她演出,一位戏迷一时激动,将一块价值不菲的名表扔到了台上。“后来那个戏迷说自己太激动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哪能要人家的东西呢,我就给人送回去了。”著名戏剧家李超为她演出的《陈三两》写了“绕梁音韵动心怀,金喉三两彩满台”诗句,张惠云“金喉”之名远播。1985年10月,张惠云以《陈三两》《夜宿花亭》两戏捧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1986年8月,她随团赴香港参加了“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陈三两》,引起轰动。香港报刊载文赞誉她的演唱“高似行云,低如流水,细腻处似溪水涓涓千回百转,奔放处似长江奔流一泻千里。”

张惠云

舞台上的张惠云真可谓是风光无限,一个又一个荣誉的接踵而至,戏里人生堪称完美;可是,她戏外的生活却充满了坎坷与磨难。

 “1976年老伴突然病倒,后来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孩子们都还小,当时我还是团长。”张惠云说,她要唱,要演,同时也要照顾家庭。“有时候越着急越出状况,要做饭一看火灭了,演出顾不上看孩子,就小被小褥地带到后台去,跟逃荒似的……”丈夫病了30年,张惠云照顾了30年,直到丈夫去世。回顾起这半生的风雨之路,她已然能够笑对人生。

张惠云是个生在剧团、长在剧团、成就在剧团的平常人,她不爱交际,不善辞令,更不会钻营,但她毕竟成了人们公认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凭什么?张惠云的回答是:“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


河北梆子MP3全剧 河北梆子MP3选段 河北梆子MP3伴奏
河北梆子视频全剧 河北梆子视频选段 【邀请码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