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迷-河北梆子大全,河北梆子全剧选段,河北梆子MP3下载

河北梆子现代戏《卧云岭》 演绎了一个县级剧团的窘境与升华

“要演员没演员,要设备没设备,连灯光、音响甚至麦克风都是借的……我问他们图什么,是想挣钱还是想拿奖?他们说啥都不图,就想在活着的时候再给河北梆子留一部戏。”5月28日,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在承德剧场首演河北梆子现代戏《卧云岭》,在演出现场,参与该剧创作的国家一级编剧刘兴会这样对记者说。

河北梆子卧云岭

这是一个由于长年资金拮据、人才流失,整整8年没有排演过一台新戏的县级剧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他们决定勇敢出击,以新剧目迎接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几位平均年龄达70岁、原本和这个剧团没任何关系的河北梆子老艺术家,也因戏结缘,以文化人的责任、情感和良知见证一出新戏的诞生。


《卧云岭》是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标兵——隆化县隆化镇闹海营村农民郑淑芳的典型事迹为基础改编创作的。“为了治理山洪,郑淑芳1984年开始承包村里1000亩荒山,她用30年时间种活40多万棵树,使2000亩荒山全部绿化。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我就想着要宣传她的思想和事迹。”谈起当初策划创排《卧云岭》,65岁的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退休老团长吴胜海这样说。


尽管已经退休,但吴胜海还是亲自担任起了这部戏的总导演。“河北梆子在隆化县有很好的观众基础,过去我们下乡演出,还没进村乡亲们就开始杀猪、宰羊、磨豆腐。还有我这么多年教出来的弟子,也天天盼着有戏演、演好戏,所以我有生之年一定得排出一部好戏来。”吴胜海动情地说。


剧本是戏剧成败的关键,为了邀请刘兴会加盟,吴胜海从隆化县坐公共汽车去石家庄,背着一箱牛奶敲开了刘兴会的家门。他只用一句话就感动了对方:“刘老师,我们是最北边的一个河北梆子剧团,我想让老百姓看上好戏,想让梆子戏一代一代传下去。”


河北梆子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美丽花朵,这一经历了百年发展的地方戏,被河北人亲切地称为“省剧”“家乡剧”。1958年成立的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是在原天津市民主梆子剧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近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与文化馆合署办公,两套牌子一套人马,坚守着河北梆子的阵地,传承着“家乡剧”的血脉。


一部戏,从创意到诞生,其间的辛苦只有参与人才清楚。该剧剧目总监、隆化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刘德山向记者介绍:“起初在所有人看来,偏远山区隆化县想排这样一场大戏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劝过我,你一个要啥没啥的县剧团别瞎折腾啦!但所幸的是我们得到了河北梆子老艺术家们的支持。作曲家李石条已经75岁高龄,还坚持给我们做完了唱腔设计,编剧刘兴会也是花甲老人,一趟趟从石家庄坐七八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给我们改戏。”


为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和省里梆子戏专家牵线搭桥的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出部主任李平芳。他对《卧云岭》的创作和演出,甚至比隆化人还上心。15年前,他曾从省城来隆化县文化部门挂职锻炼两年半,就此与隆化县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卧云岭》创作排演的每一个阶段,李平芳这个“局外人”都身兼数职,为戏找专家、出主意、做推介……忙得不亦乐乎。“隆化县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我在省直院团有资源、有能力帮他们一把,我就尽我所能,说到底我们都是在为河北梆子尽一份力。”李平芳说。


尽管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继续打磨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县级剧团,首演当天《卧云岭》的表现已算上佳。“与现实社会同步、与生活同步”是观众给予它的最多评价。刘兴会对此有着这样的看法:“戏曲创作曾经走入一个误区——离生活越来越远、离大众越来越远。也许你可以做得很精致,但你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艺术创作应该关注真人真事,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所以这部戏不管从社会意义上,还是从艺术创作上来说,都是可圈可点的。”此外,刘兴会还呼吁关注县级剧团的生存状况,据他了解,县级剧团能够创排新剧目的全河北省不超过10个,大部分县级剧团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